適逢教會立會80周年,我們希望多了解尖浸的歷史,多認識我們的教會,同時希望可以從前輩的閱歷中得蒙啟發和教誨。我們很高興邀得楊思源執事分享他的信仰生活,以及在尖浸的點滴。
相信很多會友都認識楊執事,大家是否知道他是如何來到尖浸的呢?原來一切都是神的安排。回憶起1947年,他正就讀中一,培正中學舉辦佈道會,當日共有70人決志,其中一人便是他。同年6月,他於九龍城浸信會受浸。後來他轉校至拔萃男書院,班中有三位同學都是尖浸的會友,他們邀請他一起參加團契。就是這樣,自1951年1月最後一個禮拜六,楊執事開始到尖浸參加團契聚會,至今已是第68個年頭了。
在訪問期間,楊執事分享了很多他在尖浸的故事,當中提及了三篇經文,分享他如何依靠神,神又如何回應他。我們都深有感受,希望讀者亦可以透過這三篇經文,有所啟發。
神的供應
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:「你起身往西頓的撒勒法去,住在那裡。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。」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。到了城門,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裡撿柴,以利亞呼叫她說:「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。」她去取水的時候,以利亞又呼叫她說:「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。」她說:「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,我沒有餅,罈內只有一把麵,瓶裡只有一點油。我現在找兩根柴,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,我們吃了,死就死吧。」以利亞對她說:「不要懼怕。可以照你所說的去做吧,只要先為我做一個小餅拿來給我,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做餅,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:
『罈內的麵必不減少,瓶裡的油必不缺短,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。』」(王上十七8-14)
楊執事以「死就死吧」來形容他答應當主日學老師時的心情。
回想從前於山林道的會址,禮拜堂樓下大堂只能容納六班主日學,加上閣樓(四班)、辦公室(一班主日學)、事務室(一班),樓梯包括轉角位(三班),後來更借用對面幼稚園的課室,甚至借用居住在鄰近的會友家中客廳,作為主日學的地方。那時地方少,人卻甚多,直至1955年秋天,正值教會興建金馬倫道新堂期間,因借用培正中學作臨時聚會場所,地方突然變多了。主日學班得以擴充,因此需要招募更多教員,而年青的楊執事正是被邀請的目標之一。當時,楊執事仍是香港大學醫學院三年級生,於翌年四月將要參加一個決定性的考試,由於該考試沒有補考,不及格的人就無法完成學士學位,對當刻的他確是一大難關。對於當主日學教員的邀請,他沒有即時回應,而是先求問神的心意。神讓他看到上述經文關於寡婦奉獻的心志,神透過經文感動他又使他願意順服,最後答應了當主日學老師。『死就死吧!「掹衫尾」通過每個科目的考試』,他笑說著。究竟要有多大的信心,才能在面對人生的重要事情上,仍尊主為大?我們能否做到這一點?這是信心的功課,而這需要我們先順服,才能經歷神的恩典。
聽著楊執事細說主日學的點滴,可以感受到他的喜悅。他記得第三批主日學學生正是現在以勒團的團友,他還擔任了他們初成團時的團契顧問達八年之久。主日學的服侍,不經不覺已踏入第64年了,當中有些學生更當上了牧師。看著他們在主內成長,入讀神學院,成為牧者,他甚是欣慰。
在借用培正中學期間,參與主日學的人數達800多人,可見當年大家多麼渴求主的話語。他提到,尖浸有一句口號︰「不是主日學學生,便是主日學老師。」如果您想更認識神,相信任何一位尖浸的主日學老師和學生,都會鼓勵您參加主日學,認識神的話,將之藏於心裏並行出來。
倚靠耶和華
萬軍之耶和華說:不是倚靠勢力,不是倚靠才能,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。(亞四6下)
以上是楊執事總結於尖浸成長的聖經金句。現在我們正在享用的金馬倫道會址,轉眼已使用了61年,這些年也經過改動至今天的模樣。當弟兄姊妹參加崇拜時,會否也好奇前人如何建起這個禮拜堂?筆者第一次思想這個問題,是多年前在內地教會交流期間,看見神的福音從家庭聚會、佈道所開始,依靠信心和熱心建起堅固的會堂。尖浸的成長之路或許也差不多。買賣土地和建造會堂,無論在哪裏,從來都不算是容易的事。筆者帶著好奇心了解過往的人和事,從中尋覓啟發,希望能於其中認識到神如何帶領尖浸走到今天。
經楊執事指導和參考本會的多份紀念特刊,筆者了解到,於1939年啟用的山林道禮拜堂,有可容納400人聚會的大禮堂和一個閣樓,到40年代已經不敷應用,於是教會於1947年議決買地建新堂,並選出建堂委辦,曾多次舉行募款活動。時任堂主任鍾恩光傳道及財務部李執事,要為購買新地段向銀行申請按揭。據了解,貸款申請絕不容易,因為銀行在審批教會申請時一向較保守。因此,信心不大的他倆在出發前於教會辦公室一旁跪下祈禱,依靠神,求神開路。結果出乎意料,雖然銀行未能批核按揭,但容許教會開立透支戶口。
經過多番努力,位於金馬倫道的尖浸會址地段於1954年3月購入,完成圖則設計和審批後於1956年11月舉行動土禮,工程期間,楊執事會在鄰近大廈二樓本會的臨時辦公室內,隔窗觀看建築工人的工作,就這樣大家等待到1958年2月的奠基禮。在1958年11月1日舉行啟用感恩崇拜,赴會嘉賓及會友約1,500人,並於翌晚舉行一連6晚的佈道大會,是次歸主人數超過300人。其後,經會友募捐、奉獻及收集海外捐助,教會最終完成還款,並於1965年舉行獻堂禮。感謝神開路,雖然人看像是不可能,但只要依靠神,凡事都有可能。
何時是合適作難事的時候?神激勵我們的方法,可能會出乎意料,或許看見了不足,更能激勵我們多作主工。
第二個見證神開路的例子,是1939年山林道禮拜堂啟用的經歷。根據記念特刊,1901-02年,本會前身之佈道所在油麻地上海街347號地下舉行聚會;1921-25年,在筲箕灣西灣河;1926至約1939年,在九龍佐敦道30號地下。山林道禮拜堂由兩個地段組成,其中一個地段由當時母會堅道浸信會的黃會友奉獻,加上弟兄姊妹和海外的捐款買下旁邊的地段,1939年尖浸由基址正式自立為教會。如沒有母會的弟兄無私奉獻、弟兄姊妹的合一及對神的信心,就沒有今天的尖浸了。
第三個例子發生於1980年代,教會曾經安排購入住宅單位供教牧同工作宿舍之用。楊執事分享那時教會已簽下了臨時買賣合約,卻沒有找到銀行願意借貸,負責向銀行接洽的代表只好如實向弟兄姊妹報告,誰不知這樣反而激發弟兄姊妹同心奉獻。結果,教會能夠全數付清淘大花園四個住宅單位之費用。
以上三個例子見證了只要弟兄姊妹靠著神的靈,就能成就大事。
一心一意事奉
看哪,現今我八十五歲了,我還是強壯,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。無論是爭戰是出入,我的力量那時如何,現在還是如何。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。那裡有亞衲族人,並寬大堅固的城,你也曾聽見了。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,我就把他們趕出去。(書十四10下-12)
楊執事以舊約約書亞記中迦勒的事蹟勉勵我們要多參與事奉,看見如此努力及忠心的長輩,作為晚輩的我確實慚愧,因他確是一心一意、毫不吝嗇地事奉著。今年已經85歲的他(剛巧和當時的迦勒同齡),近年常以上述經文提醒自己,雖然迦勒已經年紀老邁,但他仍健壯得很,並要求出征為以色列人趕出亞衲族巨人,因他深信耶和華必與他同在。楊執事謙卑地說,自己因為年老,已減少許多事奉,但幹勁十足的他現在仍肩負幾個事奉崗位,分別是團契靈修、主日學教員及教會執事。
說到他擔任最久而且最歡喜的事奉崗位,就是主日學教員,由1955年秋季開始,21歲的楊執事未曾間斷地教導至今,「已經64年了。」他數著手指很滿足地說著。此外,楊執事已做了53年的執事,他憶起1966年7月3日與他一同按立為終身制執事的共有8位,其他7位執事,部分移民外國,他一直在香港,部分已回天家。而根據非正式統計,他是目前尖浸執事中受按時年紀最小的,當時只有32歲。對於這個終身制的事奉崗位,他完全沒有猶豫。他說:「我們都是終身事奉神,傳道牧者的職份同樣也是對神一生的承諾。」我們都感受到神對他的呼召是何等清晰,而他又是何等忠心地回應著。
當問及楊執事是甚麼驅使他繼續熱心侍主,如此不倦地事奉到底有何秘訣的時候,他告訴我們兩方面:分別是多參加教會聚會及保持個人靈修習慣。要吸收主的話,主要有兩個途徑,就是聽道及每天讀經祈禱靈修。主日崇拜可以聽道,周三晚祈禱會也有大概半小時講道時間,他笑說:「所以若你沒有回祈禱會,他每個禮拜就比你多聽了道,多吸收神的話語。」這是非常有意思又簡單的分享,也是楊執事的秘訣,讓我們努力以他為榜樣。
展望未來,從統計數字上看,不少浸信會教會近十年都經歷崇拜人數下降。科技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,在電視、網絡上都有崇拜內容,不過當中難以互相祈禱和團契分享。「唯獨一起祈禱是不能被取締的。」楊執事說。他提醒我們首要求復興,面對這不斷變化的社會,教會亦要求變,並努力於社區尋找傳福音的對象。尖沙嘴區是機會處處的,我們可服侍不同國籍的遊客、附近飲食及零售業的職人、附近大學的大學生,視乎我們如何回應。
在兩小時的訪談中,就像是上了一堂課。我們感受到楊執事的謙卑、忠心於神、樂意事奉的心以及他的感染力,又感恩楊執事的分享及教導,盼望弟兄姊妹也能感受箇中神奇妙的帶領。我們在此求主以豐盛的慈愛繼續賜福予楊執事,讓他有強壯的身心靈,繼續為神打那美好的仗,願他忠心的見證成為後世榜樣!阿們!